7月4日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,李彦宏在7000人面前兑现了自己一年前“吹的牛”: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“阿波龙”量产下线!会上,李彦宏连线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思瑜,见证了第100台“阿波龙”的量产下线。据介绍,量产的“阿波龙”将发往北京、雄安、深圳、福建平潭、湖北武汉、日本东京等地开展商业化运营。在日本,“阿波龙”将被用于一些核电站内部的人员接驳,也会用于东京地区一些高龄化社区的穿梭接送。
无人驾驶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风口之一。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统计,2015年到2017年11月,自动驾驶汽车相关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193起,金额达1438亿美元,融资金额超过通用汽车和特斯拉的市值总和。数据显示,布局无人驾驶领域的不仅有BAT三大互联网巨头,还有东风、吉利、比亚迪等传统车企,更有一大堆在资本市场融到重金的创新互联网企业。“阿波龙”的正式量产下线,意味着国产无人驾驶汽车完成了从概念到商业化运营的转变。
然而,在迎来商业化运营大好局面的同时,无人驾驶面临着诸多规则“盲区”。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,经历了上百年的积累,许多技术、装置和规则都是在血的教训上总结出来。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,无人驾驶在安全性必须沿着传统汽车的轨道前进,容不得“超车”。毕竟,无人驾驶虽然少了驾驶员,但是乘客依然在,路人也依然在,安全当然不能忽视。最近,特斯拉发生了多起自动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,不仅释放了技术警告,也敲响了公共安全的警钟。
无人驾驶是技术进步的产物,但是无人驾驶不能行驶在盲区。
首先,我们能够看到法律的盲区。如何明确无人驾驶汽车的路权?无人驾驶汽车的标准是什么?至今仍无说法。虽然,去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,李彦宏乘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收到了一张罚单,但是到了今年“阿波龙”量产,无人驾驶汽车到底能不能上路,争议始终没有什么明确的说法,因为现行的道路交通法规针对的都是“有人驾驶”。
其次,我们能够看到标准的盲区。汽车最重要的标准是关于安全,安全汽囊、安全带等等标配都是用人命催生的的标准,而且任何一种车型的推动都有着严格的技术检测背书。无人驾驶是新生事物,但必要的安全性谁来保障?无人驾驶汽车的实景测试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?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是否已经到了足以应对所有路况?从对乘客和其他交通参与者负责任的态度出发,显然车企需要公开更多的数据,以打消公众的顾虑。
第三,我们还能够看到基础设施的盲区。智慧交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不仅需要有无人驾驶技术,还需要与之匹配的交通设施。如何建设配套的智能交通设施,这些智能配套设施的标准谁来定?谁来建?同样值得思考。
最后,还不得不提到保险的盲区。作为新技术,无人驾驶汽车的风险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大于传统汽车,保险如何与之配套?或许,我们应该建立一套比传统汽车更为严格的强制保险制度,以保障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利益。
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率先上市,固然值得期待,但是无人驾驶是一个体系,有车无规矩,上路风险大。就无人驾驶而言,绝不应该只是技术热,现在必须要考虑相应的公共政策了。